安全配资 合肥突然大规模收房, 自持租赁房集体烂尾? 这波操作能救楼市吗?
最近合肥有个新动作,蜀山高科一口气买了854套房子,这可不是普通的商品房,而是开发商自己留着租房用的自持房源。这些房子在经开区的公园万象,总面积4万多平米,要改成保障性租赁房,说是今年10月底就能租出去。其实这不是第一次,之前安居集团在5月份就收购了西宸原著的138套房子,同样用来搞租赁。
我翻了翻资料,发现合肥从2019年开始有99个楼盘都配建了租赁房,其中36个项目是开发商自己持有,但实际运营的很少。很多楼盘的自持房源根本没人打理,空在那里浪费。比如滨湖区的和光逸境、新站区的朗书轩这些项目,明明建好了房子却没人管,开发商可能资金紧张,或者根本就不会搞租赁业务。
现在政府出手收购,说是要用保障房再贷款、专项债这些政策工具,但到底怎么操作呢?举个例子,安居集团旗下的“承寓”最近推了个“鸿鹄计划”,针对毕业生有各种优惠:租金打八折、押一付一、还能7天无理由退房。我有个朋友刚毕业,在承寓·西宸原著租了套房子,说比中介平台的房源靠谱多了,至少合同写的清清楚楚,不用怕中介乱扣钱。
不过这事也有矛盾。以前租赁市场都是小中介在搞,现在国企突然杀进来,手里握着政府支持的资金和政策,租金虽然和市场价差不多,但附加服务多了不少。像“滨纷公寓”“高新云果”这些国企品牌也跟着入场,合肥6月份有7个项目满租,其中4个都是国企的。但问题是,这么多房源突然涌入,租客真的能住得起吗?
其实开发商自己留的房源本来就是用来长期出租的,但为啥现在要卖给国企?有中介跟我说,很多开发商盖完房子发现租不出去,要么空置,要么低价转给第三方公司,现在政府直接接盘,既帮房企回血,又能增加保障房供应。不过我看新闻里说滨湖区的和光逸境要开业,估计又要抢手,毕竟这些新小区环境好,配套设施全。
但也有坏处。以前中介市场乱象多,比如虚假房源、乱涨租金,现在国企房源多了,确实规范了,但竞争压力下小中介日子难过。我有个朋友在做二房东,最近生意差了不少,因为国企房源合同透明,租客更愿意选有保障的。不过话说回来,对租客来说这可能是好事,至少不用再担心被坑。
政府现在计划继续收购房企自持房源,但具体能收多少还不好说。我看安居集团的房源分布,滨湖、新站这些区域都有,但偏远一点的郊区楼盘可能还是不好租。比如蜀山区的山湖云筑离地铁远,租金再低也未必有人住。而且这么多房源要长期维护,光靠政策补贴够吗?万一入住率上不去,政府压力就大了。
现在合肥租赁市场明显在变,以前都是找中介,现在国企平台直接当房东。像“弘寓”“承寓”这些品牌房源,装修统一,配套设施完善,确实比老破小强。不过价格方面,虽然有折扣,但位置好的房源还是不便宜。比如滨湖区的房子打折后月租也要两三千,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压力不小。
最让我好奇的是,政府为啥挑这个时候推进?现在楼市整体都不太景气,房企资金紧张,这时候收购价格肯定比以前低。而且年轻人现在买房意愿低,租房需求反而大,政府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稳住房地产市场,同时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。但长远来看,光靠国企收购能彻底解决租房乱象吗?
最近网上有人讨论,说保障房会不会变成变相福利房,或者影响商品房价格。我倒是觉得,只要租金和市场价差不多,又提供保障服务,对普通租客来说反而是好事。但关键是要管得住,不能出现国企房源被内部消化,或者变相涨价的情况。
现在大家就等着看这些房子到底能不能顺利租出去了。合肥这波操作到底能不能盘活房企的闲置房源,同时规范租赁市场,可能得再过半年才能看清楚效果。反正对于想租房的年轻人来说,至少多了一个靠谱的选择,总比被中介坑好,合肥的这个动作也许有这一定的代表意义。
隆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恒顺证券 1476年,朱元璋最后一个女婿去世,历经9朝,成皇帝太太太爷爷辈_赵辉_公主_朱棣
- 下一篇:没有了